http://www.xiaocaoedu.com- 小草学前教育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资讯通告:
您现在的位置: 小草学前教育 >> 文章中心 >> 专题教育 >> 幼儿园中班幼儿教育专题 >> 正文

中班幼儿生活活动日常指导的实践研究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 作者:小草 | 更新时间:2013-3-11 9:12:50

一、           问题的提出

生活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含有“生存、活着”的意思;二是指人的各种活动,两种含义都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因素。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包括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幼儿生活活动包含了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品质。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技能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技能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的目标中也指出:“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二期课改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指向了“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共同的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而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能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愈显得重要了。

帮助幼儿适应群体生活,学会交往非常重要。孩子开始和同伴们在一起生活是,常会出现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的行为,有的父母害怕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合群,结果会使孩子形成孤独、自私的心理,孩子想不到别人,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常言道:孩子总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辈子。只有让孩子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学会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

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情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它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个体。我国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代替较多,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遇到困难,往往会寻求成人的帮助,缺乏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他们张大后,将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无法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有自己的优势;专业的师资、专门的设备、预定的课程计划、精选的教学内容,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所缺乏的儿童伙伴等。除此之外,我们幼儿园还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成长着。生活活动的实施是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各种途径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助孩子学习

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然而,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核心,自我中心现象极其明显,但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有一个适应集体生活环境、规则,相互沟通、交往合作的过程,幼儿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适应困难。从我园中班的幼儿情况和家庭背景看,相当部分的家长来自外地、农村,甚至无职业,文化修养较差,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生活活动中寻找有效途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使其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国内外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有《外来人口家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夹角指导研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等研究,但对于本课题提出的日常指导策略目前还未查阅到,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共同生活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较弱,因而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寻找中班幼儿生活活动日常指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幼儿共

[1] [2] 下一页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帮助
小草